周易知识库
首页 > 起名大全 > 姓氏起名

给姓闫起名 美丽乡村—亘古一郊台——交台社区(四)

时间:2023-11-24作者:起名文化

给姓闫起名 美丽乡村—亘古一郊台——交台社区(四)

美丽乡村——

亘古一郊台

——交台社区(四)

李恒坤

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_闫姓名字大全_给姓闫起名

百果小镇——柳林镇

5、郊台,村落地理标志

村落作为较原始的群居方式,在郊台早已形成,基本都是以氏族聚居的方式占据有利的地形。只不过,时代沧桑,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,每遇朝代更迭,总是处于战火交加中,加上天灾人祸,造成大量人口减少和流徙,村庄时兴时废。到了明末清初,郊台周围的几个村落基本稳固下来,并号称七个郊台。其实,七个郊台说的是一个郊台村的七道街,即王家街、乔家街、李家街、郝家街、樊家街、闫家街、牛家街。现在给姓闫起名,牛家街已经融入到李交台,并且没有牛姓了;闫家街融入到了乔交台,还有少量闫姓。王交台原来还有代姓居住,所以,早些时还曾有过一个代家庄,亦属于郊台一庄。据传说,较早的时候郊台周围居住的是王交台的代氏、李交台的牛氏、乔交台的闫氏。大抵在明末清初,王、樊、李、乔、郝等姓氏相继迁来,并以姓氏加郊台重新立庄。到了清代,还有一支程姓从程家湾迁居王交台居住,说明郊台一带很可能有着程氏田产。

郊台作为村名的出现,应当很早,其间或有别称叫牛王寨。据乔交台村南原来一通《顺德路内丘县郊台村创建重阳观之碑》可知,早在元代初年就有郊台村一名。而由现存内丘最早的史料,明崇祯十五年(1642年)《内丘县志》分析,其中尽管见不到村名中有郊台,但在山河条目中记载着“右枝由郊台而动为石河岗、仙人岗”和“经柳林、郊台为马河”,明显是以地名形式陈述的。说明当时郊台村较小,不属于乡村一级行政单位。或为柳林、马河、程家湾的归属地。古县志中所记载的村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,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仍是如此记载。而在一通清初的王交台王氏墓碑上,就有“郊台村”的明确记载。

【王交台】 王交台紧靠郊台北部,全村60户,260多口人。王交台应是郊台村最早立庄所在地。据传,原来有代姓在此居住,或为明代以前土著居民。

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_闫姓名字大全_给姓闫起名

王交台古民居

给姓闫起名_闫姓名字大全_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

给姓闫起名_闫姓名字大全_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

王交台带有宣统三年年号的碾子

在王交台王氏祖茔保存有一块墓碑,该墓碑由王氏第四代王天德于乾隆十六年(1751年)为高祖所立。据碑文记载,王氏始祖王清,在清康熙十一年自山西昔阳皋落丰仁村迁居内邱(碑刻为“邱”字)郊台村王家街(有“郊台村”一名)。至孙王梅(第三代)克勤克俭,日渐兴隆。乾隆初年,曾孙王天德(第四代)授国子监监生。国子监的学生简称监生。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,相当于现在的清华、北大。按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,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给姓闫起名 美丽乡村—亘古一郊台——交台社区(四),此种荫生亦称荫监。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,这种监生,通称例监,亦称捐监。清乾隆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,后来仅存虚名,一般未入府、州、县学而欲应乡试,或未得科举而欲入仕做官者,都必须先行纳捐取得监生出身,但不一定在监读书。监生可以入仕为官。王天德既然是在乾隆早期被授予的监生,想必是有着真才实学的。再从王氏祖案可以看出,王天德娶妻三房:和氏、张氏、汪氏。自此,王交台王氏开始发达起来,在村中建庙、建宅、植树,村落不断扩展开来。这些皆有碑刻为证。今牛王庙中立有一通乾隆十五年重修碑。其中记载着王天德作为会首,曾重修牛王庙。村中另有一通道光二年(1822年)重修关帝庙碑,碑文记载,“此乡信人王梅,于乾隆八年自立神庙,独植树木”,到了道光年间武生(武秀才)王顺清对关帝庙又主持重修。由此看出,清代,王氏在王交台不断发展兴盛,而且王氏家祖比较殷实,有实力去修庙造宅。所以至今能够保留下来珍贵的牛王庙戏楼,应记上王氏不小的功劳。村中留下了大量具有一定的特点古民居,还保存着秀美的古村落格局。

王交台另有一部分程姓居民,有30多口人,传从程家湾迁来,皆为程本后裔。程氏能在此居住,进一步证实了郊台与程氏的渊源。

现今,王交台借力省级文保单位牛王庙戏楼,建设交台社区,打造牛文化传统古村落,此举着实为郊台文化锦上添花。

【乔交台】 乔交台位于郊台东北边,与王交台隔河相望,主要有乔姓发展而来,全村136户、538人。乔交台西部原为闫交台(闫家街),由于乔姓后来者居上,家族昌盛,逐渐将闫交台融进了乔交台。但闫姓应当在此居住较早,或为明代以前土著居民。

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_给姓闫起名_闫姓名字大全

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_给姓闫起名_闫姓名字大全

乔交台古民居

相传,乔交台的乔姓是从内丘城西关迁居,可惜家谱、祖案遗失,迁徙时间不详。据分析,明末清初,乔氏为内丘名门望族,官宦之家,神头太子岩上有乔家大量田产,郊台作为县城与神头之间的驿站给姓闫起名 美丽乡村—亘古一郊台——交台社区(四),乔家在此置有田产是很现实的,所以便有一支迁居此地来经营,从而形成乔交台这一村落。

西关乔氏为明初自山西太原府平定州乐平县(今昔阳县)南横山村迁来,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乔氏族人中乔允忠以贤良方正授云南道监察御史,由此,乔氏发达兴旺起来,多例监,出仕各地。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乔中和中举,仕山西垣曲知县、升太原府通判,止仕后于崇祯十五年(1642年)撰修《内丘县志》。其子乔钵崇祯间岁贡,官至剑州知州。另有东张村乔氏和临城乔家庄乔氏皆与之同宗,多出官宦。东张村乔氏族人中乔尔年在明万历四十三年中举,官至河南遂平知县、升开封府通知。临城乔家庄乔氏族人中乔壁星,万历八年(公元1580年)殿试三甲,被选任河南开封府中牟县知县,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。其子乔若雯,万历四十七年进士,仕礼部主事、吏部考功司。终明一代,乔氏已成名门望族。到了清代,各地乔氏互相照应,发展更快。据传,过去乔交台乔姓每年都要到西关去摆会,与族人聚首排辈。

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乔姓家族又出现一位英雄人物叫乔有现,参加过很多战役,像渡江战役,解放西南、解放华中南等战役,还有抗美援朝时的上甘岭战役等,保留着众多战役的纪念章。他在抗美援朝期间,家乡村民曾敲锣打鼓为他家挂匾。后由于身负重伤,专业回乡务农,担任乔交台村党支部书记多年。可惜过早去世,留下莫大遗憾。

在乔交台村南原有一庵一观,古志均未记载,说明庵观早已荒废,仅留有元代创建重阳观碑一通(后又失盗)。从建造如此高大的创建碑来看,当时为纪念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而建造的道观一定是十分恢弘的,代表着全真教兴盛时代。更值得研究的是,流传在乔交台有句民谣:“东庵、西观,不下雨也吃饭。”意思是说,这里比较低洼耐旱,土地肥沃收成好。据说,原来这里有一条南北向深沟,溪水长流不断。庵堂在沟东边,道观在沟西边,相互对峙,好似演绎着元代佛道斗争的场面。元太祖十五至十八年(1220~1223年)间,丘处机应诏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,受到礼遇,命其掌管道教,在各地大建宫观,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。在发展中,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,宣传“老子化胡”之说,引起僧人不满,而导致元宪宗八年(1258)的僧道大辩论,结果全真道失败。宪宗诏令全真道归还侵占的寺院200余处,又令道士落发,焚毁《老子化胡经》及其雕版。元世祖至元十八年(1281),僧道再次进行辩论,全真道又以失败告终,诏令除《道德经》外,其他道经尽行焚毁,全真道遭到沉重打击。元成宗时,禁令渐松,全真道又见恢复。由此可见,乔交台村南的庵堂与道观还曾有过一段恩恩怨怨呢,对道观的荒废也就找到了历史背景。其实,在元末至正年间(1341—1368年),内丘永安还建有一座道观叫长春观。因丘处机号长春子,所以这是为纪念丘处机所建道观。说明从元初到元末100多年时间内,佛道斗争不断,但内丘一带全真教一直没有太大的削弱。所以乔交台的那座庵堂也一直没能红火地兴盛起来,所以,只是传说,而没有碑刻或记载。倒是道观碑保存了700多年。该碑曾于2008年7月被邢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可惜前两年被文物贩子盗走,着实可恶。

如今,乔交台正在精心打造民俗文化村,一定能更好地展示丰富的郊台文化内涵。

【李交台】 李交台位于郊台西北部,全村73户,275口人。据考古发现,李交台一带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,说明这里居住环境适宜,自古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。也证实了先民们依赖郊台,敬畏郊台,从而创造了郊台文化,推动历史的发展。李交台应当是作为郊台村的一个自然庄,长期存在着。后来,由李姓在此发展壮大而形成村落。村庄西边原为牛家街,即牛交台,今已无牛姓,或为明代以前土著居民。

据说,李交台的李姓为三支,是从周围聚居到一起的,并无瓜葛,更无族谱来印证。想必李姓迁居时间较久,或为明初大移民而迁,起初发展较慢,居住分散,家族中又不曾有出仕为官者,作为平民发展迟缓所致。另有传说,李家凹的李姓是从李交台迁过去的。相传,到了清末,李氏家族中才出了个“炒面”秀才。所谓“炒面”秀才,其实是一种诙谐的说法,由于家庭条件差,缺吃少穿,经常要吃一种叫“炒面”的代食品。“炒面”是由柿子皮(晒柿扭儿要将皮削下来)、酸枣皮(加工枣仁前先加工成枣核,要把晾干的酸枣果皮用碾子碾压下来,)和米糠掺和在一起,用碾子压成面,再在大锅中焙炒一下,即为炒面。由此可见,李氏出个秀才确实不易,是经过严格考试方入县学者,定有真才实学。因为一旦成为生员(亦称诸生给姓闫起名,生员分附生、廪膳生、增广生),可以得到廪米。这样,不但改变了生活,还光耀了门楣。

在李交台村中,有一盘石碾,碾盘上刻有“民国廿年正月李士富立”的文字。碾盘在过去算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件家当,殷实之家才有能力独自立一盘石碾。石碾既然刻着“李士富立”,应当是个大户人家的主人。经了解得知,当时,李士富是个有名的儿科大夫,也算是个技术型的士绅吧。

闫姓名字大全_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_给姓闫起名

李交台带有民国廿年年号碾盘

闫姓名字大全_给姓闫起名_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

现今,李交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,着力打造石器时代文化亮点,届时,定会为郊台文化的原始性注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元素。

【樊交台】 樊交台位于郊台西北的河岔中,距离郊台稍远,全村67户,291口人给姓闫起名,为樊姓聚居村落。大约在明末清初,由樊姓在此占田建庄,所以取名樊交(郊)台。在村南、河岔北岸有一株古槐,年代沧桑,当为明代所植,说明樊姓迁来之前已有居民。

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_闫姓名字大全_给姓闫起名

樊交台古槐

樊姓祖茔上的有一通墓碑,为“明故处士樊公讳应秋之墓”, 前记祖籍“直隶顺德府内丘县温居社三甲人氏”后记立碑时间“康熙陆年岁次丁未季春吉旦”,下有立碑子孙。该碑对樊姓祖上的迁徙,及其传说得到了很好的印证。相传,樊姓祖上是在皇宫抬轿的轿夫,后叶落归根,葬于故里。从此分为两支,一支居住在樊交台,另一支留居北京城,在北京城原有个樊家巷,由这支樊姓居住而形成,直到清末民初,两边樊家还经常走动。中间,樊交台樊姓还向仙人村迁去一支,据说,北京的樊姓经常往老家捎钱财,都被仙人村樊姓截用了。这只是一种埋汰的说法,却能说明这两村的樊姓同宗。

再来分析一下墓碑。“明故”是说明代去世的;“处士”是指善于自处,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。由此可知,樊应秋为明代人,因在皇宫当差,有一定积蓄,归老家乡,用“处士”尊称,比较文雅。关于祖籍,他并非郊台一带人。碑上明确记载“温居社三甲人氏”,即今内丘城西南,寨阳村一带人。寨阳今分东、中、西三个寨阳村,原来曾叫温居寨。“三甲”并非指科举中的殿试三甲,而是里社下面的一级政权组织。明代实行里甲制,“里”即“社”,一百一十户为一里,从中推选田多、丁多者十户轮流任里长(社长),其余的一百户每十户编为一甲,每甲推选甲首一人,理甲事。明末清初,内丘县编户十七里(社),分别为:在城、黄釜、李田、石河、高望、孟村、梁村、新庄、新安、冯唐、杨寨、温居、李阳、永宁、官庄、梁原、中平。由此可见,当时的樊交台应当归属石河社,温居社三甲应当是说,在温居社管辖下的一个30户左右的小村庄,地点也应在今寨阳一带。要知道,墓碑是在清初康熙六年(1667年)所立。由此分析,樊姓先置田扎坟,而后迁居守墓形成了村庄,经过300多年的发展,形成了现在的村落。

【郝交台】 郝交台位于郊台东部,马河北岸,全村50户,235人,为郝姓聚居村落。郝姓应在清初迁居于此立庄的。

据传,郝交台郝姓与南赛、郝家赛的郝姓同宗。内丘郝姓在明清时期也算是大姓望族,发展繁衍很快,在多地置田立庄。经调查发现,金店大辛庄为郝氏根源,大约从清初开始,陆续迁徙到羊峪、郝家赛、南赛、郝交台、摩天峪,以及临城赵庄,邢台宋庄、富家坡等地。迁徙的村庄多在山区或丘陵的大道两旁,有可能在明代时,郝氏是个善于经商的大家族,清朝定鼎后,一部分郝姓族人留居在了散布各地的客栈。像郝交台既然是以姓氏立庄,又距大辛庄最近,这里算是郝氏进山、出山的第一客栈。这也正好印证了郊台作为进出太行的主要驿站作用。既然是客栈,说明郝氏在此置有田产,以姓氏冠名建村立庄也就自然而然。经过300多年发展,形成现在的村落。

闫姓名字大全_闫姓起什么名字好听_给姓闫起名



起名文化专业的起名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