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易知识库
首页 > 周易起名

《周易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?(图)

时间:2023-02-09作者:起名文化

《周易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?(图)

《周易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?历经千百年来又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?它的内容到底有哪些?这些《周易》的基础常识,作为初学者来说是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。为此,我们要学好《周易》,首先要掌握《周易》的基本知识,弄懂《周易》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。

第一节 关于《周易》的书名

《周易》有的人又叫《易经》,或者说有人认为《周易》就是《易经》,其实两者的概念是有区别的。《周易》之名最早出现于《左传》,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说:“周史有以见陈侯者。”讲述了周朝的太史到陈国,奉陈厉公之命用蓍草占卜,用《周易》解卦,说明在春秋时代已经有《周易》的书名了。除此外,《宣公六年》《襄公九年》《二十八年》《昭公元年》《周礼》《国语·晋语》等史书均称《周易》。春秋至战国时期,《周易》一直也简称《易》,如《左传·昭公三十二年》《论语·述而》《礼记·经解》《吕氏春秋·务本》《战国策·秦策》等等。

根据《周礼·春官·太卜》“太卜掌三《易》之法,一曰《连山》、二曰《归藏》、三曰《周易》。其经卦皆八,其别卦皆六十有四”之说,以及《山海经》“伏羲氏得河图,夏后因之曰《连山》”、“皇帝氏得河图,殷人因之曰《归藏》”的记载,说明《周易》本为易书,是由周代时期卜官(朝廷掌握卜筮的官员)掌握的三种易书之一。作为易书,在《周易》之前还有夏时的《连山》易和殷时的《归藏》易,并且还说明了现在《周易》早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伏羲氏、神农氏、黄帝氏三个阶段。但是,《连山》已轶,《归藏》只在其他文献中保留了一些残文,因而流传下了的只有《周易》了。

从史书上的记载可以得知,当时《周易》是一本卜筮之书,它的内容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十四卦与卦爻辞部分(即现在所说的“经”的部分)。到了春秋末期,由孔子以及其弟子为《周易》作了“十翼”,又称《易传》或《易大传》(即现在所说“传”的部分),所以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说:“孔子晚年而喜《易》,序彖、系、象、说卦、文言。”《汉书·儒林传》说:“孔子晚而好易,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。”这时,《周易》或《易》的内容就自然而然包括《经》与《传》两部分了,即现在我们所见到的《周易》。

到了西汉时期,由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“独尊儒术”的意见,为了体现对儒家思想的重视,仿照先秦时期的做法,把儒家重要的史书典籍作为经典来对待,所以将其书冠以“经”字。如《白虎通·五经》曰“五经何谓?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也。”所以,从汉代开始,《周易》(含《易传》)就又被称作《易经》了。现在为了加以区分,有人说《易经》是指原“经”的部分,而不包括“传”的部分,这种说法应该是欠妥的。正确理解应该是,现在的《周易》跟过去的《周易》概念是一样的,只是现在的《周易》包含了后来的《易传》部分。而现在的《周易》就是《易经》,只是不同名称而已。

对《周易》的解释,历来有不同的说法,其中对“周”的解释大致有两种说法:一种说法是《周易》就是周代之易。“周”为周代的意思,如《周书》、《周礼》等,唐代大学者孔颖达在《周易正义·卷首》中说:“以此文王所演,故谓之《周易》,其犹《周书》、《周礼》,题‘周’以别余代。故《易纬》云‘因代以题周’是也。”。另一种说法是除“周”有周代之意外,《周易》的“周”还包含周普、周流之意,即还含有完备、普遍,包容一切的意思。此说始于东汉哲学家郑玄,如郑玄在注释《易赞》及《易论》曰:“者,言易道周普,无所不备。”又,《易纬》云:“‘因代以题周’是也。”此后多数学者采用后一种说法,所以《周易正义·卷首》说:“先儒又兼取郑说云:‘既指周代之名,亦是普遍之义’。”虽然这前后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,但“周”字的原始意义应当只是指“周代”之意,其“周流”、“周普”等意义只是在字的意义上进一步发挥而已,所以近代学者高亨先生在《周易古经今注》中说:“《周易》为一书之专名,因其为周代筮书周易的好名字,故曰《周易》。”

对“易”字的解释,历来说法也不尽相同,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:一为“蜥蜴”说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《说文·易部》曰:“易,蜥蜴、蜓,守宫也,象形。”“蜥蜴”是一种靠自身保护色的变化而进行自我防护的爬行动物,以“易”来命名卜筮之书,是取其善于变化之意,正如孔颖达《周易正义·卷首》中说:“易者,变易之总名。”二为“日月为易”说。《说文·易部》又曰:“日月为易,象阴阳也。”日为阳,月为阴,日、月合而为“易”,以“易”来命名卜筮之书,是取其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之理。《周易·系辞》说:“生生之谓易。”韩伯康注曰:“阴阳转易,已成生化。”三为“一易三义”说。指“易”含有“简易、变易、不易”之意。《周易正义·卷首》引《易纬•乾凿度》云:“易一名而含三义,简易一也,变易二也,不易三也。”所谓“简易”,是指《易》道十分简单,很容易掌握;所谓“变易”,是指《易》道的流通变化;所谓“不易”,是指《易》道德运动变化有其法则可循(即相对静止之意)。

上述三种说法,前两种说法虽有所不同,但殊途同归,都含有“变化”之意。而后一种说法,实际上是后人对《周易》注解的发挥,不应该是当时“易”字的本意。近代学者高亨先生认为“易”最初为古时掌管卜筮的官名,筮官称“易”,因而筮官之书也称“易”,并不赞同“易”为“变易”、“三易”之说,所以他在《周易古经今注》中说:“以变易之义释筮书之名,恐不可从。郑弦及云:‘易一名而含三义:易简一也,变易二也,不易三也。’更属骈枝之说矣。”

实际上,对《周易》之书名,用不着去深究它的含义,应当简单较好,所以来知德《周易集注·周易上经》解释说:“周,代名。,书名。”朱伯昆《易学基础教程》:“从书名来看,《周易》就是周代的卜筮之书。”

第二节 《周易》的作者及成书年代

关于《周易》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,虽然历史上文献记载不一,说法也不尽相同,但《周易》之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,而是经过了相当漫长一段时间后逐步形成的,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。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:“道深矣,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。”认为《周易》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,这句话中的“三圣”是指伏羲氏创八卦、周文王演绎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、孔子作十翼。“三古”是指三圣各自所处的时代,即远古、中古与近古。所以《周易正义》曰:“伏羲制卦,文王系辞,孔子作《十翼》,《易》历三圣《周易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?(图),只谓此也。”

伏羲创八卦

《周易·系辞下》说:“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者观象于天,俯者法观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。”伏羲创作八卦的记载,还可以在多处传统的文献里见到,如《白虎通•三皇》:“伏羲仰观象于天,俯察法于地,画八卦以治天下,天下伏而化之,故谓之伏羲氏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余闻之先人曰:伏羲之纯厚,作易八卦。”因此,伏羲作八卦的说法便传袭至今。

有近代学者张政烺先生通过对考古的发现,提出了易卦源于数字卦的主张,张先生之所以提出这种主张,是因为在殷末周初铜器的铭文中发现了许多用数字表示的易卦。张先生认为蓍数与爻象存在着前后演变的关系,即爻象由蓍数演变而来。数字“一”(古写作一)代表奇数,渐渐演变为阳爻;数字“六”(古写作∧)代表偶数,渐渐演变为阴爻。因此,数字卦的发现,爻象源于筮数的主张,近年来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。(见朱伯昆《易学基础教程》)

周易的好名字_名字评分周易姓名测试打分_周易名字测试打分

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

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西伯盖即位五十年,其囚羑里,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西伯拘羑里,演《周易》。”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:“自伏羲作八卦,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,而天下治。”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文王……重《易》六爻,作上下篇。”以上的历史文献资料是说西周时期的周文王(姓姬,名昌)被商纣王囚于羑里(今河南汤阴)时,将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,并作卦爻辞。因此,在传统的认识里大多认为是周文王将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并作卦、爻辞。

但是,在《周礼·春官·太卜》里记载了太卜掌夏之《连山》、殷之《归藏》、周之《周易》三易之法,“其经卦皆八,其别卦皆六十有四”,说明六十四卦至迟在夏代则已经出现了,只是不知道《周礼》所说的六十四卦符号是否与现今通行的六十四卦符号相同,恐难以考证。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六十四卦符号为殷商或西周时期的卜筮者所作,系直接由数字演化而成,六十四卦比八卦更早或两者同时,应当出现在周初(约公元前11世纪)。(见张其成《全解周易》)

关于卦爻辞作者的问题,汉代的一些经学家们发现在《周易》的爻辞中,有的爻辞记载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出现了周文王以后的事情。如升卦六四爻辞:“王用享于岐山。”武王克殷之后,始追号文王为王,若爻辞为文王所写,不应使用“王”字。又明夷六五爻辞:“箕子之明夷。”武王观兵之后,箕子始被囚奴,文王不可能预言箕子被囚奴之事。因此,东汉的经学家马融、陆绩等认为是文王作卦辞,周公(姓姬,名旦,周文王姬昌第四子,周武王姬发之弟)作爻辞,汉书只言三圣,是将周公并入其父子系列内。这种说法在经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,如《周易正义》曰:“验此诸说,以为卦辞文王,爻辞周公。马融、陆绩等并同此说,今依而用之。”

从近代以来,文王作卦辞,周公作爻辞的说法陆续被学者们所否定,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卦爻辞问题上。如晋卦卦辞说:“康侯用锡马蕃庶,昼日三接。”以前因限于文王作卦辞的就说,都不以康候为具体的人。而实际上,顾颉刚先生在《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》一文中指出,康候就是周武王之弟,封于卫国,又称卫康叔或康叔。康叔在武王之后,当然更在文王之后,晋卦卦辞讲到康叔的事情,这就说明《易经》的卦辞不可能是文王所作。

近代学者朱伯昆先生认为,根据《周易·春官》“占人掌占龟,以八筮占八颂”、“凡卜筮,既事,则系币以比其命,岁终,则计其占之中否”等史料记载,周初发明占筮的时候只有八卦卦象,筮人依据占筮所获得的卦象来判断吉凶。后因八卦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,便有了六十四卦的出现。《周易》最初从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之时,是没有卦辞和爻辞的,我们现在看到的卦辞和爻辞,是从当时卜筮人记录的并且已经应验了的卜辞和筮辞中挑选出来的。可以说,《易经》卦爻辞的素材基本上是来源于以前的筮辞,并经过了很多的编排和文字加工。(见朱伯昆《易学基础教程》)近代学者高亨先生也认为,《周易》古经非出自一人,也非著于一时。其中有为筮事之记录,也有撰人之创作。古代卜与筮皆有记录,卜人(或史官)有卜事记录,筮人(或史官)则有筮事记录。筮人之时,将其筮事记录,选择其中偶中或多次占中的实例,分别记录于六十四卦的卦爻之下,作为以后占筮之借鉴,如此逐渐积累《周易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?(图),遂成《周易》卦爻辞的一部分。另者周易的好名字,有人取筮人记录之旧本,根据自己对事物之观察、自己涉世之经验等等加以修订或增补,或用直叙、或用比喻、或用暗喻等表达方法对辞语语译修饰,而完成此书。例如《谦》卦之“谦谦”“鸣谦”“劳谦”“㧑谦”等等。认为《周易》其中故事,最晚在文、武之世,无武王以后事,可证此书成于周初。(见高亨《周易古经今注》)

综上所述,从总的看《周易》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,最终成书时间在西周初期,这一点应该是勿容置疑的。

孔子作《易传》

今本《周易》,除了原有的六十四卦以及附系的卦爻辞外,还有用于系统解释《周易》的“传”,常称为“易传”、“易大传”、“十翼”等等。关于《易传》的作者,传统上认为是孔子所作,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说: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《系》《象》《说卦》《文言》”。《汉书·儒林传》说:“孔子晚而好《易》,读之韦编三绝,而为之《传》。”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:“孔氏为之《彖》《象》《系辞》《文言》《序卦》之属十篇。”孔子自己也却曾读过《周易》,如《论语·述而》篇说:“子曰: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因此,《易传》为孔子所作,此说影响极深,直达千年之久。迄自宋代欧阳修起,到清代的崔述,特别是近、现代,对《易传》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提出了质疑,并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。如欧阳修作《易童子问》始说“《系辞传》非孔子之作,亦不出于一人之手”,崔述《洙泗考信录》进一步认为《易传》非孔子所写,而是出自于七十子以后之儒者。近人多数人认为,《易传》非孔子亲笔所作,而是由孔子的后学之人或经师编撰而成。但对《易传》各篇的作者、时代至今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。朱伯昆先生认为,《易传》为战国时期的作品,并且各篇的形成时间各有不同,其中《彖传》要早些,当在战国末期以前,《序卦》等可能稍晚些。至于《易传》作者的问题周易的好名字,朱伯昆先生认为,《易传》非孔子所作,不等于《易传》与孔子就没有关系。陆贾《新语·道基》说“后圣乃定五经,明六艺”,说明孔子不只是读过《周易》,而且还“定”过《易》,并对其有所领悟和阐发。因此,否认《易传》与孔子有关《易》说的关系,是不正确的。但认为《易传》主要是阐发孔子的思想,同样缺乏证据,因为《易传》的精髓是讲阴阳变易法则,其思想是出于道家与阴阳家,而不来源于儒家思想。(见朱伯昆《易学基础教程》)



起名文化专业的起名平台。